以前,我采訪了一位華裔造型師,他說秀發的真正用途,是它所給你帶來的那種感覺,不同的發型,會帶給人們不同的想象,由於假如不照鏡,沒有人可以縱觀自己發型的整個模樣。
手機也常常關於發型的信息及推送彈出,例如為何發型會對一個人的外型和精神風貌有很大影響?例如,韓國大娘的發型為何全一樣?例如,為何古代男子的發型如此搞笑?例如,伊萬卡的新發型為何讓人恐懼?例如,《延禧攻略》中的頭形為何如此浮誇?例如,為何NBA裏都是禿頭?又比如,為什么會有銀發、紅發、黑發和白發?例如……
還有一些關於人的新聞,例如魯尼、馬斯克、周傑倫、李亞鵬是否植過發?例如裘德洛、斯坦森、貝克漢姆的頭發還有救嗎?例如誰在給泰勒·斯威夫特、凱蒂·佩裏、泰勒·摩森這群人做造型?例如男團裏的發型為什么都五顏六色的?例如洛天依假如是黑發,是否會變得很奇怪?例如……
大概是在2015年某天,我走入了熟悉的美發店,習慣地說了句“打個薄”,美發師阿隆看過許久說,早已很薄了,這時我才突然意識到,我開始謝頂了,此外,我也意識到,秀發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。
在翻閱了許多科普著作後,我得到了一些啟發,其中有一項研究非常有趣,講的是縱覽人類進化史,毛發的脫落是標志性轉變,終將有一天,所有人都可能會喪失濃密的體毛,包含秀發。從而產生出一個難題,假如人們脫毛是最後的結果,為什么我們還那么在意自己的頭發?
發型的歡樂、高傲與憂愁
大概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,人們對發型的需求與日俱增,理發館變成了發廊、沙龍、工作室,托尼教師數不勝數,總之,大家是越來越在乎頭發了。從波波頭到氣體劉海兒,從寸頭、平頭、長碎到披肩發、波浪卷,一輪又一輪的發型,變成該年潮流,但似乎並沒人講得清楚這灣仔Salon推介型從哪裏而成,又為甚消亡,這些代表著時代的審美,是自然產生的,還是人造的范式?
假若抬起時代的望眼鏡,就不難看出,在人類的曆史進程中,每一個事關文明的瞬間,每一個宏大的場景下,都有一些肖像停留,這些人的五官大多與常人一樣,眼神深邃,眉毛濃密,展露出剛毅的姿態,或許能夠定義這些形象的,通常是被我們忽視的發型。
毫無疑問的是,在漫長的歲月裏,發型好像總與人的性格特征擁有千絲萬縷的關聯。從驕傲的愷撒到失落的巴喬,從貝多芬到切·格瓦拉,從簡·奧斯汀到碧梨,從瑪麗皇後到虛擬偶像言和,秀發總是千變萬化的,這些微小的、灑脫的發絲,好像停留了有關人格的瞬間,也同時塑造了那個年代的特點。
英文的“hair”特指頭發,維基百科給的定義是,人體頭發裏最顯著的是生長於頭部的秀發,其他部位的頭發會稱為體毛。它是人體最天然的第二層皮膚,但隨著演變,多數毛乎乎的絲狀的蛋白物質,慢慢消散,秀發被孤零零地留在了人體最頂端,繁茂地生長,最終成為荒島。在那之前,沒有人會留意到這將成為人類本身最主要的裝飾器官;在那之後,發型和人類一並書寫著相關權利、隨意、價值和人性的曆史。